“女孩子还是当老师好在线配资门户官网。”
年轻时,王亚平也常听到父母这样善意的劝导。但她并不认命。对她来说,女人的选择不应被一条路框住,凡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职业,都值得去尝试。正因为这份执着,她在初升高时顶住了父母想让她读师范中专的建议,坚持报考普通高中,立志参加高考、走出农村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多年以后,当她成为国家特级航天员,回望当年,她越发庆幸当初没有妥协。
王亚平出生于1980年1月,来自山东烟台福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那里以樱桃闻名,很多家庭靠地里的樱桃收入养家糊口。她家的学费、生活费,很多都是靠地里一锄一锄“种出来”的。因此,从小她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学习上她总是名列前茅;运动上也不服输,长跑比赛经常争前两名。除了课业,她还抢着下地干活,帮父母种黄豆、摘樱桃,照顾妹妹,尽力为家里分担。乡邻们提起她,都会赞许地点头,说她是父母“最贴心的小棉袄”。
展开剩余80%年轻时的王亚平并非完全按照父母安排的人生。1996年,原济南军区空军招飞来到烟台,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出人意料的是,她在多轮严格选拔中一路过关,从学校到市、再到军区,最终被录取。这一决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征得家人同意后,她收拾行囊,离开故土,进入飞行训练队,开始新的挑战。
真正开始飞行是在1999年4月。第一次坐在驾驶舱俯瞰祖国大地时,那幅壮丽的山河映入眼帘,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在她心中升起。她把这刻记成梦想的种子。可从农村姑娘到军人、从学生到飞行员,身份的转换带来了不少恐惧与不适应。训练非常艰苦:高空飞越、十米高空走钢丝、花式转秋千、连续旋转后走直线……每一项都考验身体和意志。她咬着牙坚持下来,深知这是自己选择的路,必须一往无前。
时间给了她积累。九年间她飞行了800多小时,熟练掌握四种机型。到了2008年,她多次承担重大任务:汶川地震救援、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任务、战备演习等,每次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圆满完成,赢得了组织的信任。2010年,凭借扎实的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她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迈入了更高的平台。
成为航天员只是开始。国家对航天员的培养投入巨大、要求严苛——这条路既珍贵又艰难。前辈杨利伟曾被问到“当航天员最难的事是什么”,他只用两个字回答:“学习”。入队后,王亚平要系统学习30多门课程,白天上课、晚上做题、预习复习,台灯常常在深夜十二点后才熄灭。除了理论,她还要进行大量体能和技能训练:超重耐力、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救援、出舱前的水下训练等。其中离心机训练尤为可怕——强大的离心力会让她面部变形、呼吸困难甚至流泪,但她从来没有按下手边那个可以中止训练的按钮。航天员们都明白,训练时退缩等同于放弃,而他们绝不能接受退场。
艰辛换来了历史性的成就: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一位出舱的女航天员,也是第一位两度执行太空任务的女航天员,屡次刷新在轨飞行纪录。这些成绩不仅体现了她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更展现出她不服输的意志和持续的努力。
成为国家重点人员后,她的生活也发生变化。航天员公寓属军事管制区,24小时有哨兵值守并配备监控与警报。休假回家时,国家也提供周到保护:家中不再接待外访,生活用品和食品由航天中心统一供应并检验。她享受国家二级警卫待遇,出行和住所都有警卫随护,这既是对她贡献的尊重,也是对其安全的保障。国家在培养一名航天员上投入巨大,因此对航天员安全和健康格外重视。
在航天领域,男性人数历来多于女性,部分原因是太空环境对身体的苛刻要求使得女性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达到同样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亚平凭借强健素质和坚定决心脱颖而出,成为女性登上太空的代表人物,其意义非凡。
她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成名后,媒体大量聚焦她的父母,但二老始终保持低调,婉拒采访,把“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品格传给了女儿。丈夫赵鹏同样是军人,朴实稳重,既支持她的事业,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屡次立功,夫妻互相扶持,成为彼此坚强的后盾。他们的女儿赵芸熙年幼却懂事,曾天真地与母亲约定:“妈妈,你要给我摘星星回来!”这句童言成了王亚平心中的温暖动力,常在艰难时刻鼓励她坚持下去。
从乡村女孩走到太空,她用一次次努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王亚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出身不决定命运,只要勇于选择、坚持学习、顽强拼搏,平凡也能抵达非凡。中国的航天梦想,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像她这样的航天人脚踏实地的奋斗中逐步实现。
发布于:天津市牛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